2025-08-20
国资委对下属企业的监管,构建上下贯通、实时在线的数字化智能化监管体系,实现”全领域、全链条、全要素”转型,从传统“事前审批+事后检查”的被动监管转向正向 的“事前-事中-事后”全链条动态监管,为国有企业的规范化、长远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撑。
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明确要求“构建上下贯通、实时在线的数字化智能化监管体系”,国务院国资委78号文(《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》)进一步强调“全领域、全链条、全要素”转型,将数据要素定位为核心资产。监管模式也逐步从传统”事前审批+事后检查“的被动监管转向正向的“事前-事中-事后”全链条动态监管转型。 这些要求源于当前国资监管面临的核心问题:
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系统独立建设、数据标准不统一的现象,导致跨部门、跨层级数据整合困难。例如,某国资委需汇总百余家企业的财务、投资等十多类数据,但因字段定义差异和采集效率低下,难以形成统一视图。
大量数据停留在报表层面,缺乏深度分析模型,无法及时识别债务、投资等隐性风险,监管滞后性显著。
如“三重一大”事项依赖人工填报,易出现信息失真或延迟,穿透式监管难以实现。
在此背景下,建设数据中台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抓手。其必要性体现为三方面:
1、数据资产沉淀与治理载体:中台通过整合“5+N”类经营数据(财务、人力、生产等),构建统一数据资产库,并依托标准化治理(如元数据管理、主数据模型)解决字段歧义问题,显著降低数据清洗成本。
2、智能决策与风险防控工具:中台支持动态预警模型(如债务率、投资偏离度),实现“一键取数、一屏总览”的实时监管,提升国资风险防控能力。
3、纵向协同核心纽带:中台打通国资委与国企的数据链路,自动抽取企业财务报表、项目进度等关键信息,替代人工报送,形成“指令-响应-反馈”的管控闭环。
穿透式监管的“智慧大脑”,实现多维监管,全局可视。通过汇聚企业侧“5+N”领域数据(财务、司库、投资、资产、人力、合同等),构建监管全景视图,实现政策要求的“实时在线、穿透监管”。
数据协同的“共享中枢”,构建主题分组,领域共享的中台能力。按监管主题(如“三重一大”、产权管理)重组企业数据,形成可复用的数据资产池,破解数据孤岛。
灵活落地的“三级模式”,针对企业数字化能力差异,提供三种接入路径:
模式 | 核心策略 | 优势 |
---|---|---|
数据中台(企业已建) | 平台重用,升级对接 | 复用现有能力,降本增效 |
数据中台(企业未建) | 自建中台,用数赋智 | 深度定制,满足个性需求 |
数据中台SaaS | 集中托管,降低成本 | 轻量化接入,数科统一运维 |
打破数据时延壁垒,实现业务动态秒级感知。如某国资委对接40多个业务系统,关键指标(如资产负债率)实时推送监管大屏,风险识别响应时间从7天缩短至2小时(提速85%)。
构建自助用数能力,降低数据获取门槛,结合驾驶仓、服务API以及大模型智能问答能力,实现自助问数的能力。如某国资委通过中台API生成“产业经济地图”,48小时完成30多万家企业战略评估。
可视化穿透多级企业,消除监管盲区。如:某国资委实时监控省属企业投资数据,拦截超红线项目20多个,挽回损失2个多亿。
通过数据建模将复杂业务转化为可读指标。某集团整合数亿条业务数据,构建智慧调度模型,损失降低约20%,年节约成本数千万元。
跨部门数据按权限流通,释放协同价值。某国资委统一业务相关数十个标准口径及数据标准,业务协同效率提升70%(审批周期从15天减至4、5天)。
通过安全基座确保数据“可用不可见”。SaaS平台通过脱敏+等保认证,托管数据全年零泄露,支撑国企轻量化用数,降低技术要求门槛。
2025-08-18
2025-08-20
2025-09-02